條垛式堆肥不用建設發酵槽,投資成本低,操作簡單,是堆肥系統中比較常見的方式,本文就條垛式堆肥的操作步驟進行詳細講解:
上堆
將混合均勻的原料在發酵場上堆成底邊寬1..8-3米,上邊寬0.8-1米,高0.6-1米的近梯形條剁,條剁之間間隔0.5米。條剁的具體寬度和高度由翻拋設備而定。
在堆體的上、中、下部位,分別插入自動溫度記錄儀,每個堆體插入3-6個。
用2cm左右的細桿在堆體上自上而下斜插入多個透氣小孔,一直插到堆體底部;每米堆體插入的孔10-20個。
當初始碼堆氣溫低于15度時,可在堆體上覆蓋一層塑料薄膜,當膜薄上有均勻水珠出現時,揭開塑料布。
翻堆
每一天的上堆發酵原料作為一個批次,并插上堆肥發酵標識牌。原料上堆后在24-48h內溫度會上升到60度左右,保持24h后,開始翻堆(但當溫度超過70度后,必須立即翻堆),翻堆時務必均勻徹底,將低層物料盡量翻入堆中上部,以便充分腐熟。
發酵堆肥過程由低溫、中溫、高溫和降溫四個階段組成。溫度由低向高再逐漸回落至與室溫差距小于10度,即可結束主發酵。
將高溫腐熟完的物料,后置腐熟10-15d,發酵完成后,水分降到35%以下。
記錄
在整個發酵過程中,除進行翻堆操作外,應每日測量、記錄發酵溫度、物料含水量,做好生產記錄。
以上就是條垛式堆肥的詳細步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