將污泥發酵成有機肥,施入農田能培肥地力、提高農產品質量等,還能減輕城市污染,可謂一舉多得。那你知道污泥發酵時的含水量大概多少為好?發酵時污泥的含水量為什么不能太高或太低這是因為好氧菌生存.喜歡的濕度約為50%-55%,能夠存活的濕度范圍是40%到-65%,超過這個范圍之后,好氧菌會大量的死亡,減緩好氧發酵的速度,甚至于不反應。而污泥堆肥是在好氧條件下,利用好氧的嗜溫菌、嗜熱菌的作用,將污泥中有機物分解,并殺滅傳染病菌、寄生蟲卵和病毒,提高污泥肥分,所以一般將污泥含水率控制在50%-65%范圍之內,過高過低都影響發酵效率。
將污泥發酵成有機肥的具體方法如下:
1、菌種用量。1公斤污泥發酵劑可發酵4噸左右污泥(水份以60%計)。需按重量比加20-30%左右的秸稈粉、蘑菇渣、花生殼粉、或稻殼、鋸末等有機物料以便調節通氣性。其中如果加入的是稻殼、鋸末,因其纖維素、木質素較高,應延長發酵時間。
2、拌勻通氣。本發酵菌劑是好(耗)氧性微生物,故應加大供氧措施,做到拌勻、勤翻、通氣為宜。否則會導致厭氧發酵而產生臭味,影響效果。
3、水分判斷。加入有機物料污泥的水分應控制在55~65%。水分判斷:手抓一把物料,見水印但不滴水,落地即散為宜。水少發酵慢,水多通氣差,還會導致“腐敗菌”工作而產生臭味。
4、調整溫度。啟動溫度在15℃-20℃較好,經48小時,溫度可升至50-60℃,第三天可達75℃或以上,在此高溫下要經幾次翻倒,將溫度穩定在55-65℃。
5、發酵完成。一般一周內可使污泥脫臭,發酵腐熟。溫度開始降至常溫,表明發酵完成。如鋸末、木屑、稻殼類輔料過多時,應延長發酵時間,待充分腐熟。